癌症死亡率为何居高不下、预后效果为什么极差吗?答案只有五个字

发布时间:22-06-10 13:15:38


  关注诺辉的朋友应该对癌症筛查,特别是肠癌筛查或多或少都有些了解,今天就来考考大家:你们觉得做肠癌筛查的目的是什么?

  让我看看有多少人选了“发现早期癌”

  恭喜你,答错了。

  你可能会纳闷,癌症筛查不就是为了发现癌吗?如果筛查的目的不是为了发现癌,那不是筛了个寂寞吗?

藏羚骨肽官方网正品专卖  稍安勿躁,有请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李景南揭晓答案——

  肠癌筛查的主要目的是

  发现息肉(癌前病变)

  “我们(肠癌)筛查最主要的目的是发现癌前病变,而不是发现早癌。”

  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分会常委兼副秘书长、胃肠激素与粘膜屏障学组组长李景南在一场直播中谈到,很多人把肠癌筛查和早诊混为一谈,其实筛查和早诊有本质的区别。

  “筛查的目的是发现癌前病变,降低发病率。而早诊是发现早癌,降低死亡率。”李景南进一步解释。

  筛查和早诊的前提都是针对没有症状的高风险人群,“如果一个病人都出现便血、腹痛、或者大便习惯改变了,来找我们就诊,那不叫筛查,那也不叫早诊,那是诊断流程。”

  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筛查就是为了在被“惦记”的阶段,让“贼”死心。

  怎么样就算被“惦记”了?

  专业说法叫发生癌前病变,说得通俗一点,就是肠道长了息肉。90%的肠癌是由息肉演变而来(主要是腺瘤性息肉)。癌前病变几乎100%可治愈,早期肠癌的5年生存率也在90%以上,但到了晚期只有10.8%。

  不过,这个“贼”有个缺点:拖延症晚期。从“惦记”到“偷”,中间隔了10-15年。

  因此,如果能通过筛查尽早发现息肉,及时切除,就能杜绝大部分肠癌。

  为什么中国治疗水平比美国好

  肠癌发病率和死亡率却居高不下?

  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副院长丁克峰既是一名经验丰富的外科医生,也在不遗余力地推广肠癌筛查,可以说是“肠癌专家”了。

  “癌症早筛不是病人的事情,而是健康人的事情,每个人都要有筛查意识和行动,有筛查理念就有效果。”丁克峰希望通过筛查,使我国肠癌的发病率增长出现拐点,并逐步下降。

  在丁克峰眼里,肠癌藏羚骨肽官方网正品专卖是个“懒癌”,也是个“笨癌”。

  “如果搞不定它,我们会觉得很自卑很无能,如果能在癌前病变阶段把腺瘤及早处理掉,风险就会降下来。”

  美国就是通过筛查和早诊实现发病率和死亡率双双下降。美国曾经是世界上肠癌发病率最高的国家之一,而如今,这顶帽子将要落到我们头上,中国的肠癌患者是美国的 2.6倍,新发病例和死亡病例占全球近1/3。

  “其实我们国内的治疗手段不亚于美国,我们的外科、我们内镜医生水平远远超过美国医生,这一点我可以很自豪地说,但是我们的预防确确实实和国外还有一定差距,肠癌发病率的降低和死亡率的改善,并不是治疗手段的提高,主要是因为筛查和预防。”李景南说。

  肠癌筛查主要目的是发现癌前病变,那么,判断一种筛查方式是不是有效,就要看对癌前病变是不是敏感,也就是息肉的检出率。

  李景南分析了目前几种筛查方式各自的利弊——

  肠镜:容易漏诊小腺瘤

  优点:临床金标准

  缺点:资源少、接受度低,容易漏诊小腺瘤

  肠镜是公认的金标准,要看到有没有息肉,做个肠镜是最准确的,肠镜进去看,发现息肉切掉,可以预防发生癌变,但是肠镜也有一些问题。

  1.患者有恐惧心理,接受度低

  2.内镜资源和医师资源缺口大

  中国每百万人的消化内镜医师数只有19,而日本有132。如果按照欧美国家的筛查方案,50岁—74岁的高风险人群都做肠镜,我们所有能做肠镜的医生,7天X24小时连续不间断地做,要完成全部筛查,需要50年时间。如果是40岁—79岁的高风险人群全部完成筛查,则需要92年。

  3.肠镜对扁平腺瘤的漏诊率甚至高达41%

  研究显示,肠镜平均可能漏掉26%的结肠腺瘤,9%的进展期腺瘤,27%的锯齿状息肉,24%的扁平锯齿状腺瘤/息肉。腺瘤形态越扁平,直径越小,越容易漏诊,扁平腺瘤的漏诊率甚至高达41%。

  导致息肉漏诊的因素有很多,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是患者的肠道准备欠佳。因为筛查面对的是无症状人群,如果有出血等症状,依从性就会很好。可是如果一个人什么症状没有,就想做个肠镜看看,往往不够重视,肠道准备不是特别好,前一天可能还大吃大喝,第二天再做肠镜,就容易漏掉腺瘤。

  血液检测:对癌前病变不敏感

  优点:肿瘤长大进入血液以后才能检测到

  缺点:对息肉不敏感,不能判定肿瘤部位,增加假阳性和病人担心,人力负担和成本高

  血液检测主要通过检测血液中的肿瘤标志物(CEA和CA199等)来发现肠癌,这种方式适合检测和诊断早期癌症,但不适合对无症状人群的早筛。

  “血液检测,只有肿瘤长大进入血液以后才能检测到。对早癌的诊断没问题,可能发现一期甚至更早期的癌,但对息肉,血液检测就不是特别好。”李景南解释。

  粪便基因检测:对癌前病变更敏感

  除了肠镜和血液检查,还有基于粪便的检测方式,主要有:便隐血检查(FIT)、粪便基因检测(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

  便隐血检查(FIT):通过特异性的抗体检测粪便标本中的人体血红蛋白,了解消化道是否存在出血,提示可能的肠道病变。

  优点:简便、无创、易行,可以大规模开展;特异性比较好;

  缺点:对腺瘤的敏感性较差,1次检测阳性率低,建议三次联合应用。

  粪便基因检测(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通过检测粪便异常细胞中的基因突变、基因甲基化以及血红蛋白,并通过算法综合评分,全面捕捉肠道早期异常分子信号。

  李景南分享的一项对比显示,针对息肉,尤其不超过一厘米的高危息肉,粪便多靶点联合检测的检出率要优于便隐血(FIT)。

  “任何一个筛查手段,我们的目的是要检测癌前病变,不是检测癌。 现在也有很多手段包括血液的检测,作为一个筛查手段没问题, 但目标一定要集中在息肉上。粪便的基因检测对息肉的检出情况是很好的,可以提高肠镜的依从性。”李景南反复强调。

  医院取样麻烦又尴尬

  在家完成专业筛查

  “体检中几乎每个人都会抽血,但30%以上的人会放弃大便化验。”丁克峰呼吁大家重视粪便检查的重要性,63.5%的肠癌病人能通过便隐血查出来。

  但是很多人觉得在体检机构或医院取样比较麻烦和尴尬,或者有时候就是没有便意,“可遇不可求”,因此放弃了这项重要的检查。

  如果觉得在体检中心或医院取样不方便,也可以选择使用率先获批的癌症早筛分子检测产品——常卫清[1],在家完成专业筛查。

  常卫清采用的多靶点粪便FIT-DNA检测是唯一入选国家级指南的藏羚骨肽官方网正品专卖结直肠癌分子筛查技术。试验数据显示,常卫清对于结直肠癌的检测灵敏度为95.5%;对进展期腺瘤的检测灵敏度为63.5%,高于传统便隐血检测两倍以上,可以有效发现癌前病变;对结直肠癌的阴性预测值高达99.6%,可以最大程度减少漏检可能[2]。

  [1]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结直肠癌筛查产品国内外现状及临床评价要求[EB/OL].

  [2]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技术审评中心.KRAS基因突变及BMP3/NDRG4基因甲基化和便隐血联合检测试剂盒(PCR荧光探针法-胶体金法)注册技术审评报告(CSZ2000050)[EB/OL].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4-2021 版权所有 藏羚骨肽正品专卖官网